Tuesday, March 29, 2011

重新认识南洋大学的历史


转载自新加坡文献馆

Paths Not Taken: Political Pluralism in Post-War Singapore (2008) 是一本有关新加坡近代史的论文集,从回顾多个社会运动参与者的政治活动来重新认识新加坡建国前后的历史过程。根据编者的序言:其宗旨为的是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新加坡历史观,为了后代的回忆,追述新加坡在殖民后期至1960年代这一动荡时期在文化与政治上的多元竞争历史。
在这一个研究大方向下,Yao Souchou (铙世藻)  撰写的All Quiet on Jurong Road: Nanyang University and Radical Vision in Singapore, (2008)是收录在社会活跃分子与群众活动栏目。‘这个栏目是记述有关艺术家,作家,学生与职工运动;这其中的个人或团体虽然不是政治组织,但他们的活动属于社会公民活动的范畴,是塑造当年新加坡政体的重要社会运动。
Yao Souchou‘(铙世藻)  讲述了南洋大学从兴办到结束的历史故事。南大是新加坡华文教育者在移民愿景驱动下的产物。他们要建立一所东南亚的华人大学,这件事对许许多多为建设南大而捐款的新加坡华人群体而言,是华社的一个重大的跨前一步。可以借用英国作家韩素音的一句话:“共产主义并不是模仿的样板,那仅是一种参考框架”,来反映学生活动分子的政治思维。Yao认为这种观点基本上亦适用于整体的华文教育者社群。
序言内的这三点可以反映出学者们持有的一些客观的历史观察:首先,有必要从一个崭新的历史观来回顾1960年代,其中包括南洋大学的历史。何以如此?这是因为现有的主流历史观并没有全面反映新加坡的真实历史,特别是有关华人政治的那一块是严重的扭曲。
其二,学生与职工运动,其中当然也包括华校学生运动和南大生从政等等的活动是一个文明民主社会的基本国民权力,是属于合法的社会公民活动范畴。这个观点挑战李光耀政权把华人政治视为非法的社会颠覆活动的历史观。学生与职工运动如同政党政治一样是多元政治架构内的当然成员,所以理所当然有其政治参与权。
其三,编者与作者的共识是:共产主义并不是华人政治的终极目的;南大生认为社会主义是解决当前社会贫困的可行方案。这个观点和李光耀政权把华人政治等同共产党活动的历史观是不一样的。显然的,李光耀政权的立论无非只是为了维护对华人政治进行清算的合法性。
其四,这本论文集是从多元政治竞争的层面重新认识新加坡近代史,在这层理论基础上,文化,民族意识,社会困境等等变数都是影响新加坡政治发展过程的重要元素。这和官方历史观的华人民族意识不符国家利益的论说是全然不同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李光耀政权是从执政党本身的政经利益立场来界定价值判断准绳,这种单方利益考量违反新加坡社会的多元性。换言之,新加坡历史并不等同李光耀回忆录或者人民行动党历史。
Yao Souchou (铙世藻)  的论文有5个小节。南大:一个社群的实业;从二战后的社会背景追述南大的时代意义和其创办历史过程。南大精神:其文化源头;探讨中华文化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包括五四运动对南洋地区文化的影响。‘极端主义的温泉’:分析南大生的社会意识,政治与经济观;其结论否定了南大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后两节,制伏极端怪兽和南大的倒塌,则是分别讲述了南大倒闭的历史事迹。
作者从南大历史事件演化的轨迹中提出理论性的解读,让读者从大时代背景中了解与事件有关的各种前因后果。作者在这一叙述过程中亦表达了对事件的评论与判断。
从一些原文的大意节录,可以一睹论文的部分内涵:‘南大故事是罕见的社会原动力所展现出的一个崭新观念;南大是一个社会与政治动荡年代的社会愿景。在战后独立建国的过程中,各个集团都在争取自已的社会利益,华社的筹划南大就是其中之一的社会活动。’
‘南大故事还展现出另一个层面的内涵:南大是一群移民的憧憬。华社的雄心壮志是建设一所东南亚的华人大学,这个文化意识虽然可以追溯自晚清时代的改革立新运动,但主要还是满足本地华社在社会,文化与经济上的需要。’
‘批评南大者认为这种期待不合时宜,但对兴办南大者而言,他们的最主要目的是保护自已的民族母语与文化,以及为被边缘化的华校提供大学教育。华社诚恳认为这个计划具时代意义也有其必要性。南大饱受政治问题的困扰,但南大计划在本质上是为了文化与教育目的。’
‘华社单纯的认为办校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当然权利。然而,在建国过程中,华社的维护本身民族母语文化的权利被看成是自我利益的保障有违国家利益。这种指责以及南大生是共产党颠覆分子的标签是南大最终被关闭的理由。’
‘华文教育自1920年代开始受到政策上的约束,1948年后政府建议以国民学校统一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在这种环境下华校面对如何平衡学校教育自主,学校受政府承认以及学校接受政府财经支援之间的矛盾。’
‘1948年的紧急法令后华校生再也不能到中国上大学,由于马大不招收华校生,所以华校生面对继续教育的问题。华社于是决议兴办一所华人大学。南洋大学就是在社团,商人与市民的捐献集资下成功兴办。’
‘兴办南大的意义在于展现华人在文化上的认同感,亦体现华人可以团结一致成为独立自主国家里的一股政治势力。群策群力筹备南大的社会活动一反华社原有的帮社分门别类各自为政的恶性常态。换言之,文化的认同团结了帮派林立的华社。这一种群体活动的本身就足以否定了官方的南大是共产党颠覆活动温床的标签。这是因为这一说法等同把小贩与舞女们牺牲自已的劳力所得看成是政治行为,相反的,市民的热忱是在于兴办一所华人大学,他们都是为了族群文化而贡献。’
‘南大是时代的产物,是基于教育与文化上的考量,并在其特定社会现状与政治环境下诞生。此外,当代兴起的中国国家主义以及中国人在二战后的经历也都对华人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这一些历史对南洋大学起着一定的影响。’
‘战后英国人在马来亚的民主试验是以社会经济政策来包装政治意图。社会空间相应扩大,官方放宽对社团,工会与新闻的管制措施。所以战后的整体社会有更高的政治意识。华社在日军入侵中国的年代也培育了相当的政治醒悟,国共对抗等等亦教育了本土华社在政治上的结社,动员以及国家意识。’
‘当代中国的国家主义在鸦片战争的尘土中萌发,经历了日军入侵中国…五四运动加速了政治改革,新思想取代封建传统和顺民心态…这类新思维传到了南洋一带,展现在当地的社会课题上,具有本土意识,知识分子反思在殖民主义下的环境,他们探索与追求一个有新愿景的马来亚…他们置疑当前的社会状况,这只是一种醒悟阶段,而非追求与落实社会主义。这种精神对南大生的社会观起着一些影响。’
‘中国的新思维对华校的文化与教育有其影响…他们期待一个可以让人人平等的公正社会…1950与1960年代的职工与学生运动反映了这种意识形态…如果这些活动有共产党的影响,这些影响都不是来自直接听命干马共或者受到北京与莫斯科的财务支援,这些影响只是来自思想意识的认同和对群众动员的作业方式。’
‘南大注定是华文教育者与他们的反对者极欲夺取的政治工具…南大生展现了令英国人敬佩的纪律与团结精神,为了建筑学生楼…这建筑是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山顶上…学生象军队一样包括瘦弱的女生,他们扛起搬运和自已一般重的泥土去填补山邱…这就是改革精神的具体展现…这种精神震撼了英国人…。’
‘南大生也反对所谓的黄色文化…认为道德沦亡者是社会寄生虫,不利新加坡的建国发展,这类文化是殖民主义的愚民政策…这种天真的爱国思想也展现了建设平等公正社会的意愿…南大生在烈日下搬运泥土和黄色文化反映了两种文化思想的极端对立…。’
‘南大生认为社会主义是解决当前社会贫困的可行方案。他们从中国与苏联的社会改革中吸取经验与获得激励…他们并非共产主义教条的信徒,他们追求的只是共产主义乌托邦里的平等与富裕社会…关键不在于共产党或非共产党,而是如何更快速有效的改革当前社会的贫困与不平等现象…。’
‘1964年6月的大逮捕行动过后,政府发表共产党阴谋白皮书…指南大学生领导层是由马共控制,以华文教育制造社会课题…有政治目的,要通过马共公开阵线夺取政权…1965年12月王庚武报告书出炉…指导南大发展…对南大未来有长远的影响…报告书充分展现了人民行动党消灭敌对势力的能耐,以及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压抑任何异议观点…南大是在这种政治压力下关闭,并非因为毛泽东思想的影响,马共森林游击战失败或者是因为无能的华商不懂得如何经营一所大学。’
‘白里斯葛报告书与王庚武报告书的建议在南洋理工大学全面实现…对南大生而言南洋理工大学是南洋大学的耻辱,没有任何的手法可以让真正的南洋大学精神重生重现。南洋大学的消逝是一个极大的无可补偿损失,也是华商,小贩与舞女们,当年出钱出力的人民的文化愿景的破灭…华社期待中的文化公民,族群认同,以及跨时代跨地区的历史传承的消失,其中亦包括对一个人人平等的公正社会的憧憬。’
Yao Souchou在多元政治框架下,从更广阔的角度解读了新加坡文化政治,让读者重新认识了南洋大学历史。作者在澳大利亚亚德雷德大学先取得经济学学士,后取得人类学博士,曾经在新加坡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目前在悉尼大学任职,专长于文化政治以及东南亚华社的研究课题。
备注:大意节录要斟酌增减难免断章取义,所以会和原文内容有所出入,原文清参阅Yao Souchou (铙世藻)   :All Quiet on Jurong Road: Nanyang University and Radical Vision in Singapore, 收录在Paths Not Taken: Political Pluralism in Post-War Singapore (200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