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4, 2011

李光耀的反省和平反

(星洲日報/雲淡風輕-作者:林明華-《星洲日報》執行編輯)
2011-11-23 09:10

南大人”對李光耀是充滿怨恨的,也永遠無法原諒他。“華教罪人”的標簽,也許是他此生最大的污點。

李光耀畢竟是李光耀,新書還沒面市,就已引起轟動和爭論。

這位新加坡的建國總理即將推出他的新著《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所謂新著,寫的不外是一些陳年舊事,包括一些有關南洋大學的相關話題。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佔75%以上的島國,在李光耀的強勢領導下,經濟成果卓然;但一個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包括馬新華人用心血凝成的南洋大學,也在他的手上消逝無蹤。因此,“南大人”對李光耀是充滿怨恨的,也永遠無法原諒他。“華教罪人”的標簽,也許是他此生最大的污點。

對於這樣的歷史評價,李光耀顯然是非常在意的。因此,在88歲高齡的今日回顧歷史,他仍然耿耿於懷,要為自己當年的決策進行反省和平反。李光耀坦承,他在華教課題上確曾犯過錯誤。但他也“理直氣壯”的為自己辯護,聲稱南大與歷史洪流背道而馳,從一開始就注定失敗,因為當時正值冷戰高峰期,英國和美國不會允許一所“培養東南亞親中、親共的年輕人,為中國提供滲透東南亞的機會”的大學的存在。他也指南大使新加坡無謂地“背負‘第三中國’的包袱,進而為生存和建國的道路設置障礙”。

李光耀這麼辯解,無非是要證明,他當年關閉南大,乃是一項“政治正確”的決定。他也指南大倡議人陳六使“熱心教育,但不瞭解更大的地緣政治環境”,甚至如此嚴厲批評這位被他剝奪了公民權的人:“一個以捍衛中華文化自居的英雄卻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英校讀書的時候,南大還有甚麼希望?華社領袖一方面捍衛華語華文,一方面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英校讀書,孩子長大了連一句華語也不會說的做法,言行不一致,是我看不起的。”

陳六使當年為甚麼沒有把他的兒子送入華校,這其中的因由,須由其後人解釋,才能說清楚。但據一位南大老校友告訴我,陳六使至少有兩位孫子曾就讀南大,其中一位孫女,還是和他同屆的畢業生。這證明,陳六使並非是講一套,做一套的偽華教鬥士。

公平的說,李光耀不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但卻是務實能干的政治家。因為務實,他的教育政策因此充滿了功利和現實的色彩。向後看,新加坡的華教敗在他的手中已是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向前看,他會如何實現“如果我活得更久,我一定會把它糾正過來”的諾言,卻值得人們 “聽其言,觀其行”!

Tuesday, November 22, 2011

“若活更久,必会纠正过来” 华教课题 李光耀认错 !!??

转载自南洋网  22.11.2011


李光耀最新著作《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将在本月28日(星期一)发布。

(新加坡21日讯)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承认,自己在华文教育的课题上犯过错误。
而这个错误,他说:“虽然尚未完全纠正过来,但是如果我活得更久,我一定会把它给改过来。”
他是在其最新著作《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中,透露他在处理新加坡双语政策的心路历程之中,对华文教育的心声。
李光耀在书中说:“在教育部门里,没有一个人比我更了解双语政策。因为这是我一直都在坚持推行的。”
上述内容都摘录在书的第一部分,是八个章节中的内容主轴,讲述新加坡采用不是任何一个种族的母语——英文作为工作语文,作为团结各种族的共同语文,又要各族学习自己的母语,保有自己的文化,个中遭遇的困难,遇到的反对和阻力。
新书第二部分是个人篇,包括现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著名歌手孙燕姿等18人谈学习双语的个人经历。这些篇章展示了不同背景、不同身分、不同年龄层的新加坡人,如何在国家政策指引下,走上各自的双语路。
这本新书将在本月28日(星期一)下午5时,在新加坡大会堂举行发布仪式,由《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出版社各出版中英文版,两版同时面市。

感性细述双语之路
李光耀在《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中,讲述过去半个世纪新加坡怎样推行双语政策,并详实、感性的道出了推行“让每个人通晓至少两种语言”的政策时,许多不为人知的挣扎和痛苦历程。
他在书中解释为什么在马来人的海洋,一个华裔人口占75%的岛国不能以华文作为工作语文。为什么新加坡不能容纳一所以华文为教学媒介的南洋大学。

苦学华语为选票
他也说明为何迫自己放下能赢得选票的一口流利福建话,提及苦学华语的过程,也说明发动雷霆万钧的讲华语运动,改变人民语言习惯的原因。
他也告诉读者,为何甘冒其他种族疑虑的政治风险,设立培养华族精英的特选学校。为何至今仍不断敦促所有华族国人,从小学习华文。在他自己学习华文的路上,从小至今88年如何蹒跚走来,在不同的生命时期感受过什么样的挫折和无奈,也在多个章节谈及。

语文政策很棘手
语文政策高度敏感又棘手,教育部长难当,书中叙述了1975年,教育部长如走马灯,4个月内竟然换了四个人——包括当时身为总理的李光耀自己。
对李光耀来说,“新加坡的语文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因此新加坡建国至今,他对教育政策高度关注,甚至多次自己操盘政策的执行、直接干预、开药方。

民族母语认同由来
李光耀在新书中,追溯自己对民族认同和母语情感的源头。
很多人形容我是“重新找回身分”的华人(born-again Chinese),其实这样的感觉很久以前便有了。在伦敦读书时,英国人不把我当新加坡人或马来亚人,全把我看成中国人……有一次在瑞士一家酒店,柜台的人问我是中国人吗?我说,不是,我是马来亚人。
他说,那是哪里?我详细说,我来自新加坡,那是属于马来亚的一个地方。对方最后还是说,没关系,就写你是中国人。
自那时起,我有了“我是华人”的意识。

“南大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李光耀认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由新马各界华人热心筹款成立的南洋大学,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了。
他说,南大“与历史洪流背道而驰。在东南亚的政治土壤中栽培中国的果树,既无法在新加坡成长,也不可能在东南亚任何国家容身。南大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南洋大学从创办到关闭,李光耀在《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中细说从头,揭示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和背景。
他在书的第三章“南洋大学兴与败的启示”中,从地缘政治、经济、社会、语文、教育等多个角度阐述南大的先天不足。

背负“第三中国”包袱
他说:“当时正值冷战高峰期,英国和美国是控制本区域的主要势力,正倾全力反中、反共。南洋大学既是一所他们认为培养东南亚亲中、亲共的年轻人的大学,为中国提供了渗透东南亚的机会,他们能让这所大学存在吗?”
他说,东南亚新兴国家的政府都面对共产主义的颠覆威胁,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独立后也排华。
因此,南大作为一所“把东南亚各国华校的精英集中起来培养”的华族语文大学,一开始便遭惹怀疑,让新加坡无谓地被视作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背负“第三中国”的包袱,进而为生存和建国的道路设置障碍。

严厉批评华商陈六使
他认为当时极力反对他的华商陈六使“热心教育,但不了解更大的地缘政治环境。”
书中他多次严厉地批评这位南大的倡议人:“一个以捍卫中华文化自居的英雄却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英校读书的时候,南大还有什么希望?
华社领袖一方面捍卫华语华文,一方面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英校读书,孩子长大了连一句华语也不会说的做法,言行不一致,是我看不起的。”
谈到关闭南大,李光耀说,他无法“眼睁睁看着更多学生进入南大,毕业后又苦苦找不到工作,这对我们有限的资源是不可宽恕的浪费,政府不能坐视不理。”

Friday, November 4, 2011

辛亥革命百年系列活动11日起响锣


09

转载自光华日报 03/11/2011

槟城3日讯)槟城孙中山协会及7个团体将于11月11日至11月12日举办“孙中山先生11月12日诞辰暨辛亥百年系列活动”,盛邀中国、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学者和后裔参与其盛,并欢迎各界人士踊跃出席!
槟城孙中山协会主席林秋雅表示,槟州行政议员暨槟州艺术委员会主席黄汉伟将于11月11日下午2时主持庆典开幕仪式;并将由其他领导人主持11月12日的闭幕礼。此外,筹委会已邀请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长孙陈立人、中国厦门市统战部、陈嘉庚纪念馆、厦门集美学校委员会、昆明华侨机工抗战历史研究会、云南省侨联南侨机工暨眷属联谊会的各个代表,共12人出席盛会。
此项庆典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145周年冥诞及发扬南侨机工之奉献精神而举行。联办团体包括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槟城阅书报社孙中山纪念馆、槟州华校校友会联合会、槟榔屿南洋大学校友会、槟城公民学校信理会纪念碑管委会、槟城海南会馆及槟城菩提校友会。

欢迎机工后裔出席

林秋雅说,昆明华侨机工抗战历史研究会及云南省侨联南侨机工暨眷属联谊会4名代表,即林晓昌、汤晓梅、徐宏基及张云鹏将在“南侨机工事迹交流会”上分享史迹,并欢迎南侨机工的后裔和遗孀能出席其盛,共同交流。
她吁请相关后裔联络筹委会秘书钟旗春(电话:013-4228985,电邮地址:chengkeechoon@gmail.com),以安排交流会前的素食晚餐等事项。

林秋雅:意义非凡

林秋雅表示,在今年5月台湾国立国父纪念馆举办的“第23届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联席会议”上,大会已通过将槟城孙中山协会列为纪念地联席会议的会员,往后有资格举办活动,意义非凡。
她说,槟城孙中山协会这几个月来,南下北上举办一系列的辛亥百年庆典活动。对于下周在槟城举办的庆典,她感激历史学者郑永美等人提供史料,也庆幸能透过辛亥革命史料撰写人已故林博爱和刘士木的史籍,搜索出更多史料,并呈献予大众。
她指出,中国北京、福建、广西、广东及海南等地的南侨机工组织代表将于明年组团来马,参与盛大庆典。
林秋雅于周三在海南会馆召开记者会,出席者包括筹委会副主席杨福源、谢永才、连和胜、郭淇彪、秘书钟旗春、槟城孙中山协会理事暨佛总慈善组副主任林丽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