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3, 2010
本会联办:《民歌知多少》歌唱晚会
日期:31-7-2010 时间:20:00pm 地点:槟州大会堂
由北京到来的音乐人:周强,窦群芳,吴爱华呈献的中国民歌,指挥家曹文工负责解说每首民歌内容,本地艺演华乐团现场伴奏。全场将演唱中国民歌20首:
《兰花花》 陕北民歌,
《五哥放羊》 榆林小曲
《绣荷包》 山东民歌
《下四川》 甘肃民歌
《遥远的地方》
《溜溜山歌》 四川民歌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新疆民歌
《摇篮曲》 东北民歌
《玛依拉》 新疆民歌
《龙船调》 湖北民歌
《洗菜心》 湖南民歌
《对花》 山西民歌
《放风筝》 甘肃民歌
《牧歌》 内蒙民歌
《阿拉木汗》 新疆民歌
《茉莉花》 江苏民歌
《槐花几时开》 四川民歌
《知道不知道》 广西民歌
《想亲亲》 山西民歌
《夫妻双双把家还》 安徽民歌。
本会是上述晚会的联办单位之一,分配到50张30元票券,凡本会会员,南大校友可以向理事连和胜和陈福顺免费索取票券,先到先得。非校友可以买票支持。
转载南洋视界:郭永秀:听鼎艺的《民歌知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鼎艺室内乐团于2010年5月26日假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李氏基金音乐厅举行一场华乐与民歌音乐会《民歌知多少》,请中国音乐学院及音乐学院附中教师前来演唱民歌,全场节目由著名音乐家曹文工先生编曲并指挥。
曹文工:指挥讲解有深度
曹文工的指挥手势动作幅度虽然不大,但能恰如其分。轻描淡写中对歌曲伴奏的处理自有一套。在新加坡,一般正式音乐会,都不用司仪,因为音乐本身能说话,不需太多语言来说明。但中国民歌实在多得数也也数不清,若有说明,就能使听众有更深入的了解,更能进入民歌丰富的世界。曹文工在指挥每首歌前,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流利的普通话、平实的语调、恰到好处的形容词来讲解;没有夸张、昂扬起伏的声调,却是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自然而亲切,言辞中充满了风趣和睿智,令人听了发出会心的微笑。这种文化上的深度,不是一般的司仪、报幕所能做到的。他的讲解拉近了演唱者与听众的距离,也让听众了解到民歌背后许多未为人知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原来听民歌是那么的享受,使这个音乐会成了精致文化的传播站。令人开心的是,听众中有许多学生和年轻人,而全场爆满的音乐厅需要再添加椅子,有些听众还得站着听呢!
周强感情真挚、音色特美
很久没听过这么美的民歌型男高音了。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教师周强的声音高亢、明亮、抒情,音色特美。演唱时还具有感情真挚、热情如阳光的特点;难得的是他在音量方面也特别洪亮,声音的共鸣好,是三位演唱家中最强的一位。男声较为嘹亮的特点在二重唱《想亲亲》及《夫妻双双把家还》,表现得最为明显。我比较喜欢他唱的《放风筝》的轻柔抒情;《溜溜山歌》的悠扬随意;《牧歌》虽也能唱出蒙古长调的特色—三度颤音,但毕竟没有蒙古歌唱家的地道。
倘若要进一步要求的话,周强在音色方面太美、太“统一”了。例如《下四川》和《溜溜山歌》内容完全不同,音色的改变和控制是需要下功夫的。处理较为悲伤的歌曲时,可用一种比较深沉、不要太靠前的音色;此外,其高音区若能更为聚焦、更圆一点,穿透力会更好,也有助于声音的传播。
女高音吴爱华的音色优美,对歌曲的演绎相当不错。《五哥放羊》唱来细腻投入,相当感人;比起我们熟悉的云南或陕北民歌,这首山东的《绣荷包》旋律起伏不大,但胜在韵味深远,《洗菜心》也是一样,韵味特佳。《对花》的伴奏加了打击乐器,声音稍微大些,而演唱者的声量不足,以致经常被乐队淹没;吴爱华还必须要注意的是:在演唱某些歌曲时,偶尔音准未能掌握好,特别是歌曲以高音开始的时候。例如《兰花花》开始的乐句,音准就明显偏低了。
高亢、悠扬山歌不适合女中音
窦群芳的高音,较为明亮。低声部缺乏一般女中音那种深沉浓郁,较为厚重的音色,音量也较弱。早年我听过蔡绍序唱《槐花几时开》,简简单单几个音,却能深入人心,印象永保不灭,这就是民歌的魅力。窦群芳也以美声来处理这首歌,自有另一种韵味。这首歌的伴奏编得好,让她有发挥的余地;源自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知道不知道》本是悠扬的山歌,一般要高一点的声调来唱,才能便显出山歌那种高亢、悠扬、传播得远的特色。改成中音,效果不免大打折扣。他唱《摇篮曲》时,颇为投入,可惜音量稍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音乐会中,鼎艺室内乐团的伴奏,在曹文工的指挥下,表现可圈可点,再次向听众证明了他们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专业水平。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雅俗共赏、让人享受的音乐会。
华乐与民歌的关系非常密切,许多乐器的演奏方式和技巧例如:滑音、花舌、甚至是蒙古长调中的三度颤音………都是从民歌中衍变出来的。鼎艺室内乐团主办这样的音乐会,有助于两者间的交流和观摩,也同时能互相吸收各自的长处,以提升音乐的内涵、风格和呈现的方式。
2010年6月1日刊于新加坡联合早报艺苑版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